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中国史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4-05   浏览: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鲁东大学

代码:10451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中国史

代码:0602

授权级别

博士

硕士

 

 

2022年3月14日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鲁东大学历史学科具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历史学本科专业设置于1989年,专门史于1995年获批鲁东大学第一个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在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评估中列省属高校专业排名第二位。2019年入选教育部所列的省级一流专业名单。2020年,中国现代史获批国家一流课程。

2000年,专门史学位点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次年年开始分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史等、胶东区域文化及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史等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学位点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次年开始招生。2011年本学位点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从2014年开始按照一级学科招生,现有专门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胶东区域史等研究方向。学科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形成了优势特色。

(二)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突出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培养从事中国历史文化教学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服务地方文化事业产业、地方文史工作的各类人才。学科团队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正高职称占比高。教学与科研并重,教研成果在省内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已形成中国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胶东区域史等4个成熟稳定的学科方向。中国现代思潮、中华民族精神研究反响较大,中国近现代史料学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中国古代文化政策、文化流派(儒学史、宗教史)研究颇具特色。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基本条件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中国史问题的选题、论证、讲解和写作的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富有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党政机关、文化事业等单位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通用人才。

(二)学位标准

在规定年限内(一般为3年),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活动方面的专业实习和科研实践工作,至少取得34学分;学位论文符合学校规范,通过复制比检测和外审专家的审核,并通过由外单位专家主持的学位论文答辩。

(三)培养方向

本学位授权点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中国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胶东区域史。

1.中国专门史 本方向侧重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尤其注重中国古代儒学史、中国历代文化政策、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潮、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等领域。

2.中国古代史 本方向侧重于从史前文明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与相关文化遗产的研究,尤其注重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国科举史与先秦史、唐宋史、明清史等方向。通过学习古代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比如“崇尚民族团结”和“自强不息”;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立身处世的丰富经验,如“儒法并用”、“德刑相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重视修身养性等。

3.中国近现代史 本方向侧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近代历史研究,尤其注重晚清政治史、近代历史人物、近代中日关系、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向。了解近代中国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各种努力及其经验教训。学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现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了解,加深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辉煌成就的了解,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

4.胶东地域文化史 本方向侧重研究胶东地域文化、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及山东半岛与中日韩关系史。

(四)师资队伍

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主力军的学术梯队,目前拥有教授9人,博士21人。学科负责人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7年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学科现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山东省首届智库高端人才1名,齐鲁文化英才1名;拥有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的骨干教师10余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五)科学研究

中国史学科近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项目5项;其中,本年度获批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资助经费50万元。2021年CSSCI期刊发表论文12篇,出版专著3部。本年度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六)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依托国家级历史学特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等“国”字号平台,设有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思想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机构。学科还拥有7个资料室,面积367平米,藏书12.6万余册;阅览室2个,订阅期刊杂志80余种;电子阅览室1个。

(七)奖助体系

学校建立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奖学金类别由2013年的6类增加到2017年的8类,能覆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年级100%、二、三年级各70%。助学金标准目前为900元/月,实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覆盖。学校每年投入24万元设置了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助学金。以上奖励资助均有学校相关制度保障,如《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鲁大校发[2015]2号)、《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励办法》(鲁大校发[2014]35号)等。

三、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工作

(一)招生选拔

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报考数量、录取比例、录取人数、生源结构情况,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2021年本学位点的报考人数为113人,录取人数为19人,生源多来自于普通二本高校,本学位点多举措并施,全方位宣传和介绍学校招生政策和研究方向,尤其重视在本学院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本科学生考取本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因此生源质量有所提高,2021年学生中有1人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

(二)思政教育

中国史学科教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一项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深挖中国史“课程思政”内涵;学科在传承“两种基因”(中华文明基因、红色基因)中有着独特优势,中国古代史课程重在传承中华文明基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重在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对接“三全育人”育人体系,做到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门门有思政;凸显“四个讲清楚”“四个选择”的课程思政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宗旨在于增进青年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促进青年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五育并举”。

学科依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开展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的社团主题活动,申报《文本、诠释与传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研究(1921—2021)》《“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百年记忆”专题论坛及系列活动》《传承与创新: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921—2021)》《“党报党刊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学术研讨系列活动》,发表《百年以来中共“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建党纪念文本为重点》(《人文杂志》2021年第5期)、《近代以来三次历史大变局与中华文明的衰而复振》(《济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中共建党纪念话语的百年变迁》(《河北学刊》2021年第3期)等成果,通过开展社团主题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深挖“课程思政”内涵。

(三)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5门,包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历史文献与史料学》《中国史研究前沿》《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另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前沿》《中国思想史文献研读》《中共党史专题》《胶东区域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前沿》等专业选修课12门。整体而言,本学位点构建了较完善的中国史教学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中,本学位点积极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建立学院教学督导组,检查学生出勤、建立同行教学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编制适合本学科研究生使用的教材。

(四)导师指导

为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制定了《鲁东大学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暂行办法》,2014年修订出台了《鲁东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鲁大校发[2014]33号),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每三年对导师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导师的政治思想表现、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履行岗位职责以及所指导研究生的质量等情况。

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状况,因材施教,教书育人,针对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等各方面,制定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导师选聘、培训和考核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与执行情况。

(五)学术训练

学术训练包括专业实习和科研实践。专业实习采取协助教师讲课、给本科生作学术报告、进行文化遗产考察和口述调查、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等多种形式。专业实践考核合格,计2学分。

科研实践包括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研讨班、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等;三年期间至少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科研实践考核合格,计2学分。

本学位点每年都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作为研究生科研实践的重要平台。2021年,世界史研究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20余篇,学生均参与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

(六)学术交流

受疫情影响,外出进行学术交流的研究生比较少,学院均给予了经费支持。2021年,学院邀请5位知名学者进行了高水平学术讲座,很多学生在现场踊跃提问。也有学生参加了网络视频学术会议。

(七)论文质量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将学位论文检测重心前移,构筑“导师、学院、研究生院”三位一体论文保障机制。二是稳步推进学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山东省内高校中率先实现了学位论文的在线评审。所有学位论文必须经过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在线检测,复制比达到学校要求后进入我校研发的“学位论文在线评审系统”,实行校外专家“双盲审”。在每年的学位论文重复比检测中,本学位点论文均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重复比均在10%以下,学位论文外审专家评阅通过率为95%。三是着重加强论文答辩环节的规范与监控,实现在线评价与现场评价、专家个人评价与答辩委员会集体评价相结合的学位论文评价模式。四是全面推行预答辩制度,查找学位论文不足与缺陷。五是改进写作规范与要求,确保论文的学术规范。2021年,毕业论文均通过外审专家评阅并提交答辩。

(八)质量保证

学校历来重视学风教育规范化建设。2006年出台《鲁东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鲁大校发[2006]42号),2013年又出台《鲁东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鲁大校发[2013]22号)。在加强政策宣传的同时,严格审查程序,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发生。中国史研究生除修习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课程外,学院出台了“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研究生毕业论文注意事项”,加强导师团队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九)学风建设

本学科非常重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情节轻微的给予批评教育,对论文抄袭等行为给予严肃处理。研究生除修习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课程外,学院出台了“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研究生毕业论文注意事项”,加强导师团队对学生的共同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在学术方面尽快走向正轨。

(十)管理服务

学校修订出台了《鲁东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规定》(鲁大校发[2017]57号)、《鲁东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规定》(鲁大校发[2017]58号)、《鲁东大学学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鲁大校发[2017]61号)等规章制度,保障研究生的权益。研究生因病可保留一年入学资格,在学期间可申请休学,可准予结业、肄业,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优秀研究生可提前毕业。对学校做出的处分有异议的可提请申诉。在日常管理中设立领导接待日、辅导员轮班制等,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与交流,及时了解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权益诉求,合理维护研究生正当权益,助推研究生成长成才。

目前在学的本学位点的研究生有51人;问卷调查表明,研究生对本学位点人才培养及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

(十一)就业发展

2021年中国史学位点有9名毕业生,其中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编就业7人,其他就业1人。

四、学位点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传承中华文化成果显著。学科长期关注中国思想文化史,目前有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出版《中华民族精神论》《中华智慧精华》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中国图书奖1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3项、“山东省对外传播奖”1项。注重胶东地域文化的研究,编修《山东区域文化通览•烟台卷》《烟台区域文化通览》《胶东通史》等论著。重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编纂出版“胶东红色文化丛书”和《红色鲁东——鲁东大学红色记忆》,打造《红色胶东》大型组歌。 2021年出版了《烟台文化遗产大观》。

服务学者学界卓有成效。依托学科建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已走过了28年的发展历程,2020年被教育部列为重点联系的35家全国性社科学术社团之一。学会以召开学术年会、出版专题论文集、提供文史资料等史料查询、合作共建专题史料研究中心等形式服务学术共同体,为学界搭建学术交流与共享资源的平台、园地。到目前为止,学会已举办29次学术年会(包括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13集,共建27个专题史料研究中心,收藏了数量达10万余册(集、辑、期)和百亿字计的地方文史、党史与史志书刊,有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征集研究与学术交流。学科还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次学术研讨会,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2021年,学科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百年记忆”专题论坛,申报了《传承与创新: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921—2021)》《“党报党刊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学术研讨系列活动》,继续以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为平台,为学界提供好服务。

服务区域发展业绩突出。学科负责人俞祖华2016年被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聘任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入库专家。他围绕乡村振兴、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征集意见建议并在相关会议上作了发言。他率先提出烟台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并参加了2013年获批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论证工作。学科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品旅游”产业,为胶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的创建提供文化创意,《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21年,学科成员参加了烟台申报“东亚文化之都”等区域规划论证工作。

五、本学位点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1支由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学科有34名团队成员,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90%,承担过国家级项目的骨干人才13人。学科负责人俞祖华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项目)。历史学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省一流专业,2007、2010年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获批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思想研究基地(“十二五”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十三五”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依托学科成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为国家级学会,2020年被教育部列为重点联系的35家全国性社科学术社团之一。2020年,中国现代史被教育部公布为国家一流课程。

7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现有省级教改试点课程、精品课程、一流课程5门。2009、2014、2018年连续三届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另有二、三等奖8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第二位)、成果普及奖1项。2011、2012、2015、2016年四次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另获二等奖26项、三等奖34项。2016年以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1项;出版著作5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全国各级史志资料收藏最为齐全学科收藏全国各级文史资料、方志资料与党史资料12万册,是全国最为齐全的一家。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中国史学位点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尤其是正高职称人员偏少,应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2)学校应在师生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方面提供经费支持。

(二)改进措施

对照《学位点建设基本要求》中国史博士点的建设要求,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方面力求达标。

1.加大学科骨干培养与引进力度。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使每一个培养方向各有55岁、50岁以下具有正高职称、博士学位的方向带头人与学科骨干不少于1名。争取实现青年泰山等人才项目的突破。

2.加大高层次项目与高水平成果的培育力度。

3.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适当融入学科教学课程,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满意度。

Baidu
sogou